首頁 > 行業動態
鋼協2020年度信息發布會指出——踐行新理念 展現新作為 為行業高質量發展起穩步、開良局
作者:管理員 時間:2021-01-28
“2020年,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,以及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、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,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,為鋼鐵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。鋼鐵行業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,準確研判,精心謀劃,果斷行動,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生產經營、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、環保壓力加大等困難,行業總體呈現相對良好的運行態勢,為滿足下游行業用鋼需求、實現國民經濟正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。”1月27日,中國鋼鐵工業協會(下稱鋼協)副會長兼秘書長屈秀麗在鋼協2020年度信息發布會上表示。
鋼協副會長駱鐵軍,副秘書長王穎生、高文平、黃導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,副秘書長王德春主持會議。
圖為信息發布會現場。
屈秀麗表示,2020 年我國鋼鐵行業運行呈現以下特點:
一是鋼鐵生產保持平穩,產量繼續增長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0年,我國粗鋼、生鐵、鋼材產量分別達10.53億噸、8.88 億噸、13.25 億噸,同比分別增長 5.2%、4.3%、 7.7%。分季度來看,2020 年第一季度粗鋼產量同比增長1.2%,第二季度同比增長1.7%,第三季度同比增長10.3%,第四季度同比增長8.8%。分月度來看,受疫情影響,2020年3月份粗鋼產量同比下降,其他各月均同比增長。
二是下游行業快速復蘇,鋼材消費創新高。2020年,在宏觀政策的作用下,國民經濟呈逐步恢復態勢。特別是第二季度以后,隨著國家復工復產、穩經濟政策逐步發力,重大項目投資啟動,機械、汽車、家電等下游行業快速復蘇,與鋼鐵消費密切相關的經濟指標持續好轉,鋼材消費創出新高。據鋼協測算,2020 年,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 9%,鋼材實際消費量同比增長7%。
三是鋼材出口明顯下降,進口大幅增長。海關總署數據顯示,2020 年,我國累計出口鋼材5367 萬噸,同比下降16.5%,出口均價達847.2 美元/噸,同比上升 1.3%;累計進口鋼材2023萬噸,同比增長64.4%,進口均價達 831.6美元/噸,同比下降27.5%。若考慮進口鋼坯大幅增加的情況,2020年我國粗鋼凈出口同比下降 67.6%。2020年,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石 11.7億噸,同比增長9.5%;進口均價達101.7美元/噸,同比上升7.2%。
屈秀麗指出,憑借強大的國內市場需求,我國的鋼產量不但沒有給全球鋼鐵市場帶來消費壓力,而且與世界分享了中國市場的繁榮。
四是鋼材價格逐步回升,總體水平低于去年。據鋼協監測,2020年12月末,中國鋼材價格指數(CSPI)為 124.52 點,同比上升 17.36%。其中,長材指數為126.25點,同比上升15.09%;板材指數為126.23點,同比上升20.74%。2020年,我國鋼材平均價格指數為 105.57 點,同比下降 2.24%。具體來看,鋼材價格在 2020 年 1 月~8月份同比低于2019年,從2020年5月份起呈逐月回升走勢,從2020年8月份起超過2019年同期,進入第四季度后環比增幅加大,價格升至年內最高水平。
五是企業效益持續恢復,實現利潤小幅增長。據鋼協初步統計,2020年,重點統計鋼鐵企業銷售收入達47033億元,同比增長10.86%;銷售成本達42366億元,同比增長11.57%,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 0.71 個百分點;實現利稅3083億元,同比增長7.00%;利潤總額達2074億元,同比增長6.59%;平均銷售利潤率達4.41%,同比下降0.18個百分點。
屈秀麗表示,鋼鐵企業優化資產負債結構,擴大直接融資渠道,負債水平有所下降。2020年12月末,重點統計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達62.27%,同比下降0.18個百分點。
六是堅持綠色發展,大力實施節能減排。在積極應對疫情、穩定生產經營的同時,鋼鐵企業不斷加大環保投入,實施大規模超低排放改造,推廣應用一系列先進節能減排技術,節能環保水平持續提升。據鋼協統計,2020年,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為 545.27千克標準煤,同比下降1.18%;噸鋼耗新水同比下降4.34%;化學需氧量同比下降10.11%;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4.38%;鋼渣利用率同比提高 0.98個百分點;焦爐煤氣利用率同比提高0.08個百分點。
“2020年,我國經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就,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。”屈秀麗說道,“后期,我國經濟發展基本態勢仍然向好。我國經濟繼續穩定復蘇、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,將為鋼鐵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。”
“同時也要認識到,當今世界,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,各種風險挑戰疊加,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,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,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,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,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形勢依然錯綜復雜。”屈秀麗認為,后期鋼鐵行業運行將呈現以下趨勢:
一是宏觀政策穩定,鋼材消費小幅增長。今年,我國將不斷鞏固疫情防控和經濟穩定恢復發展態勢,經濟運行努力保持在合理區間,國家應對疫情的經濟政策會有一定的延續性,扎實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全面落實“六保”任務,將為鋼鐵需求提供有力保障。據鋼協預測,2021年我國鋼材需求將保持小幅增長。
二是鋼鐵產品出口下降、進口增長的態勢仍將持續。目前,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根本控制,國際鋼材需求和生產恢復還面臨很多困難,在國內鋼材市場需求保持增長的格局下,預計鋼鐵產品出口下降、進口增長的態勢仍將持續。
三是企業成本壓力增大,效益提高難度加大。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來,進口鐵礦石價格快速上漲。據鋼協監測,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(CIOPI)62%進口礦價格在2021年1月18日最高達到 171.6 美元/噸,創近 9 年來的新高。目 前,鐵礦石、煤炭、焦炭和廢鋼價格均處于高位,有的甚至仍在上漲通道中,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增大。在鋼材價格難以大幅上漲的情況下,鋼鐵企業降本增效任務艱巨。
四是減少資源能源消耗,低碳發展勢在必行。在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約束下,今年我國將強化降碳的剛性舉措,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工程,并制訂鋼鐵、水泥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和路線圖。鋼鐵行業是今年降低碳排放的重點行業,減少資源能源消耗、研究低碳路徑、破解低碳發展難題時間緊迫、勢在必行。
屈秀麗表示,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的第一年,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。鋼鐵行業要在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,準確識變、科學應變、主動求變,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,著力增強對國內鋼材需求的適配性,在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中捕捉新機遇,展現新作為,不斷增強生存力、競爭力、發展力、持續力。
屈秀麗進一步指出,鋼鐵行業要繼續聚焦全面提升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水平這一根本任務,堅持綠色發展和智能制造兩大發展主題,著重解決控產能擴張、促產業集中、保資源安全三大行業痛點,持續推進國際化進程,為實現低碳綠色、高質量發展起穩步、開良局。
為此,鋼鐵行業將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:
一是繼續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。在當前的市場形勢下,鋼鐵行業要嚴格遵守產能置換有關規定,防止違法違規新增產能;充分利用行業效益改善的有利時機,進一步提升企業防風險能力;緊緊抓住國家高度重視制造業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利時機,繼續在企業融資、減稅降費等方面扎實開展工作;推動和鼓勵更多大型鋼鐵企業牽頭實施兼并重組,處理好產業集中和市場的關系,形成在不同區域有影響力的鋼鐵企業集團和專業化一流企業,提升產業集聚化發展水平。
二是多措并舉保持行業平穩運行。鋼鐵行業將重點圍繞“控產量、降成本、防風險、提質量、保效益”開展工作。鋼鐵企業要理性認識今年鋼鐵市場形勢,把握好生產節奏,深入開展對標挖潛,有效開展降本工作,強化防范經營風險,進一步提升行業運行質量和效益;加強溝通交流,努力維護產業鏈、供應鏈穩定,圍繞增加鐵素供給、改進定價機制、完善期貨市場規則等方面,加快解決鐵礦石保障相關問題;完善廢鋼資源加工配送體系,充分利用國內、國外兩個市場,促進合標再生鋼鐵原料的規模化回收和加工利用。
三是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發展。按照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要求,鋼鐵行業要加快研究行動方案;進一步優化原料、工藝和能源結構,突破低碳工藝技術瓶頸,推動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氫能在鋼鐵行業的應用;鼓勵鋼鐵企業引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,大力推廣綠色設計產品,引導下游產業用鋼升級,促進優質、高強、長壽命、可循環的鋼鐵產品應用;推動綠色消費,以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為重點,加快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。
四是攻堅克難提升科技創新能力。鋼鐵企業要強化創新主體地位,加大企業科技創新研發投入;深入推進“產學研用”協同創新,采 取“揭榜掛帥”等方式,加快搭建重點用鋼領域創新聯盟,圍繞低碳冶金、潔凈鋼冶煉、高效軋制、基于大數據的流程管控、節能環保等關鍵共性技術,以及先進電弧爐、特種鋼冶煉、高端檢測等專用裝備,加大創新資源投入,實現技術突破;加強標準創新體系建設,制訂一批先進適用的行業標準、團體標準,滿足市場和創新需求;積極探索規模化定制、遠程運維服務、網絡化協同制造等制造業新業態,鼓勵鋼鐵企業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。
五是有條不紊推進行業智能制造發展。鋼鐵行業要推動數字產業與鋼鐵產業深度融合,推進5G技術、大數據、工業互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技術在鋼鐵行業的應用;加快鋼鐵研發、制造、運營、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與智能化深度融合,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;建設鋼鐵行業大數據中心,探索數據要素共享機制,提升數據資源管理和服務能力;依托龍頭企業推進多基地協同制造,在工業互聯網框架下實現全產業鏈優化,推動上下游信息共享、資源共享、設計共享、生產共享,多維度打造現代化、數字化、精益化的“智造工廠”,形成鋼鐵智能制造新業態。
信息來源中國冶金報社,如轉載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系我公司。